蠶絲紗線的發展歷程
蠶絲紗線據考古發現,約在4700年前中國已利用蠶絲制做絲線、編織絲帶和簡單的絲織品。商周時期用蠶絲織制羅、綾、紈、紗、縐、綺、錦、繡等 絲織品。蠶有桑蠶、柞蠶、蓖麻蠶、木薯蠶、柳蠶和天蠶等。由單個蠶繭抽得的絲條稱繭絲。它由兩根單纖維借絲膠粘合包覆而成。繅絲時,把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,借絲膠粘合成絲條,統稱蠶絲。除去絲膠的蠶絲,稱精練絲。蠶絲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蠶絲,其次是柞蠶絲,其他蠶絲因數量有限未形成資源。蠶絲質輕而細長,織物光澤好,穿著舒適,手感滑爽豐滿,導熱差,吸濕透氣,用于織制各種綢緞和針織品,并用于工業、國防和醫藥等領域。中國、日本、印度、前蘇聯和朝鮮是主要產絲國,總產量占世界產量的90%以上。
蠶絲是古代漢族文明產物之一,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生產為極早之事,相傳黃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蠶;甲骨文中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。中國絲在漢代已經外銷國外,《史記》大宛傳就記載了張騫出使西域返國,向武帝報告此行所見:騫曰:「臣在大夏時,見邛竹杖、蜀布,問曰:『安得此?』大夏國人曰:吾國賈人往市之身毒。身毒在大夏東南,可數千里、其俗土著,大與大夏同,而卑濕暑熱云;其人民乘象以戰,其國臨大水焉。』」張騫出使當在公元前二世紀,其在大夏所見之蜀布、邛杖乃系由印度轉售而來,印度能有余貨外銷,可見其境內供需已十分充裕。根據印度學專家雅各比(HermanJacobi)考證:公元前四世紀,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羅笈多(Candragupta)在位時,大臣高底里雅(Kautilya)所撰書中不僅有支那之名,且謂該時絲已販運至印度;絲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,還用作帝王的旌旗,臨風招展,颯然有聲。在其它運銷印度的商品如樟腦、鐵、鉛、茶、銀朱、荔枝、豆、馬、花生中,絲是首屈一指的暢銷物。印度古代著名的《摩奴法典》(Manusmrti)將中國(Cina)與希臘人并列。史詩《摩訶婆羅多》(Mahabharata)中也有對中國絲(Cinamsuka)的記載;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(成捆的絲)以及前所提Cinamsuka(絲衣服)等,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,可見中國絲對古代印度之影響。